近年来,邢台市内丘县高位推动小马河综合治理,强势开局,在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小马河征程中,探索出“强化组织+科学规划+生态修复+文化传承+公众参与”的工作模式,治理成效显著,内丘县小马河在2024年被评为河北省“五星级”幸福河湖。
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构建责任明确的工作体系。一是建立高位工作体系。内丘县将小马河治理作为重要民生工程,建立了以县委书记、县长担任县级总河湖长,相关乡镇党委书记、乡镇长担任乡级河湖长,村支书担任村级河湖长的三级河湖长责任体系,确保每条河段都有专人负责。二是各级河长巡河履职。各级河湖长定期开展巡河工作,及时发现并解决河道管理保护中的问题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。三是主要领导亲自带队。县委书记亲自带领县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小马河河道开展巡河,对河道综合整治提出明确要求,整治规范河道管理秩序,保护河道资源,防止河流污染,确保河流流域生态平衡
二、科学规划设计,提升河道防洪的保安能力。一是全面勘察精准规划。组织水利专家和专业团队对小马河进行全面勘察,详细了解河道的地形地貌、水文特征、生态状况等,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科学合理的小马河河道综合治理规划。规划以提高河道防洪能力为首要目标,兼顾生态修复、水资源利用等功能,明确了治理的目标、任务和措施。二是实施河道整治工程。对内丘县小马河(神头村 - 石邢公路)河道进行综合治理,包括清淤疏浚、护岸加固、修建堤防等工程,共计整理土地200余亩,建设隧道17座,渡槽4座,管线明渠等11.7公里,修建护坝6250余米,治理河道近24公里,绕鹊山湖建成滨河观光道8.5公里,进一步拓宽加深了河道,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。三是完善防洪预警体系。建设了一套先进的防洪预警系统,包括水位监测站、雨量监测站、视频监控等设施,实时掌握河道水情、雨情变化。通过与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,提前发布洪水预警信息,为群众转移避险争取时间。
三、加强生态修复,打造水清河畅的生态景观。一是推进用水污染治理。加强对小马河流域工业企业、畜禽养殖场、生活污水等污染源的治理。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监管,确保达标排放;对畜禽养殖场进行规范整治,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;在乡镇和村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,收集处理生活污水。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2座、村庄污水处理设施1处。二是开展河道生态修复。在河道两岸种植水生植物和耐水树木,营造生态缓冲带,起到净化水质、涵养水源、美化环境的作用。同时,通过生态补水等措施,恢复河道生态功能,让河水重新流动起来,改善水生态环境。三是打造生态景观节点。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资源,在小马河沿线打造了多个生态景观节点,如湿地公园、休闲广场、亲水平台等,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。鹊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以马河水库为主体,建成了总面积达300.16公顷的湿地景观,芳草萋萋、绿竹猗猗、飞鸟成群、鱼翔浅底,成为内丘的生态新名片。
四、注重文化传承,赋予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。一是挖掘历史文化。深入挖掘小马河流域的历史文化,如古桥、古碑、传说故事等,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河道治理和景观建设中,让人们在欣赏河景的同时,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。马河东台的“寡妇桥”,又名“济世之美”,始建于明代,见证着村子数百年的纯朴民风,经过修缮后,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景点。二是弘扬水文化。通过举办水文化展览、科普讲座、主题活动等形式,向公众普及水知识、传播水文化,增强人们的节水护水意识。在中小学校开展水文化教育,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,让水文化深入人心。
五、引导公众参与,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。一是加强宣传引导。利用电视、报纸、网络、新媒体等多种渠道,广泛宣传小马河治理的意义和成效,提高公众对幸福河湖建设的知晓度、参与度和支持度。发布幸福河湖建设相关报道5篇,在全县营造了关心河湖、爱护河湖的良好氛围。二是公众参与监督。设立举报电话和邮箱,鼓励公众对河道污染、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进行举报。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,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河道管理保护的积极性。三是开展志愿服务。组织志愿者开展河道巡查、垃圾清理、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,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幸福河湖建设。